3岁是一个孩子健康人格的最初形成时期

本文Tag标签:健康人格  

  俗话说,3岁定终生。一般情况下,孩子长到3岁,大脑发育就基本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和受到的家庭环境影响,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或抑制作用。令人不安的是,现在“越俎代庖”现象越来越普遍。据中国福利会调查:现在大城市3岁前的孩子由母亲带的仅占20%,而由祖辈带的则占40%。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发现,班级上性格有明显缺陷的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分析原因,发现这种现象大多是由“隔代教育”导致的,这已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警觉。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常务副主任顾骏教授告诫说,一个孩子健康人格的最初形成时期,完全依赖于0~3岁有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此,孩子在3岁内,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自己照顾孩子,这样做对孩子的将来很有好处。

  尹学兵:独生子女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其父母抚养,成为一种引起社会关注的现象。这样合适吗?

  古晓:这表明,这一代人虽然在父母长期呵护下生理上长大成人了,但其中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始终未能在心理、社会和伦理意义上长大成人。这种不成熟表现在养育子女上就是既要孩子,又不愿承担养育孩子的完整责任。作为社会化的结果,不少独生子女还是把生育子女看作人生的必经过程,似乎不生一个孩子人生就缺了什么。但这种生育观与传统观念又是有所不同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影响人生完整的是有没有一个孩子,而不是孩子是否由自己养育成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和体验不构成人生,重要的仅仅是自己名下有一个血缘意义上的孩子。

  这种对于孩子的褊狭认识有明显的矛盾之处。如果独生子女这一代完全接受了上一代的人生观和责任心,那么就应该能够将血缘意义上和伦理意义上的子女一并接纳下来;如果完全不接受,那么应该干脆走进丁克家庭,同时放弃血缘意义上和伦理意义上的子女。然而现实是,独生子女接受了传统关于血缘的界定,却拒绝了关于伦理的责任,这样一种选择性的生育观透显出部分独生子女对子女的一种心态: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所拥有的,而不是他们所责任的;孩子是隶属于他们的客体,而不是要求于他们的主体。这意味着在孩子面前,他们仍然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就如同那么多年来,他们在父母面前一直是自我中心主义的。面对两个不同对象,采取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态度,自然就有了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抚养的做法。

  尹学兵: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们提出了种种理由:“我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带孩子?”“我那么忙,怎么带得了孩子?”“现在竞争那么激烈,我怎么能被孩子拖累?”这些理由合理吗?

  古晓:所有这些理由都是独生子女对自己的责任,就是没有对于自己生出来的孩子的责任和对自己父母的责任。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种辩护的方式和论据常常只是当年他们的父母为了让他们考上大学,心甘情愿地交代给自己的理由:“孩子要读书,学习那么紧张了,其他事情能自己做,我们就自己做了吧。”其实一代有一代的责任,无论学习也罢,养育孩子也罢,都是一代人的责任。

  尹学兵:祖父母在养育孙辈的事情上大包大揽,有的甚至怕不带孙辈搞僵了和儿女的关系,到时候儿女不来照顾自己。这对吗?

  古晓: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代人来说,把孩子带大成人,他们的使命就已经完成,没必要再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该那些年轻父母做的事情,只管交给他们,人都是在事情的压迫下成长的,少了压力,独生子女有可能永远长不大。今天,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父母可以帮忙,明天,他们没有能力与孩子打交道,难道也可以由父母代劳?即使能够代劳,还能一辈子代劳下去?有些做祖父母的怕不带孩子会搞僵关系,到时孩子也不来照顾自己。其实,只有让孩子知道带孩子的辛苦,他们才会珍惜当年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否则他们会真的以为带大孩子可以如此轻松潇洒。祖父母们可以帮忙,但不可以包办,独生子女可以求助,但不可以依赖。每一代人尽好自己的责任,才能享受自己人生中应有的美好时光。天伦之乐就在于每一代人尽自己责任的过程之中。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